在雍正皇帝即位的第二年,即公元1724年,时任山西巡抚刘于义向朝廷呈递了一份奏折,其中提到山西当地的一种普遍风气:人们重视谋取财富的念头,远远超过了对功名的追求。天资聪颖的年轻人大多选择经商作为人生道路,只有那些才智较为平常的,才会被安排去读书,准备科举考试。这一历史记载反映了当时社会观念发生的深刻转变。传统的“士农工商”等级秩序虽然仍在形式上存在,但在实际社会生活中,商人的地位和商业的价值已得到显著提升。人们不再将科举入仕视为唯一的正途,对商业活动的看法也更为积极和务实。 这种变化并非意味着传统社会等级观念的完全消失,也不是官方明确放弃了重农抑商的政策,更不能简单地理解为“工商皆本”思想已获得普遍认同。它更多地体现为一种民间价值取向的调整,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,社会心态随之演变的自然结果。在山西这样具有悠久商业传统的地区,人们对职业选择和人生成功的定义,开始呈现出更加多元和现实的倾向。 与此同时,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的中国,社会正处于剧烈变革的时期。1928年6月,新成立的国民政府继续推进一系列政治、经济和社会改革,试图在旧帝国的废墟上构建一个现代民族国家。这些努力包括统一财政、整顿税制、兴办实业、发展教育等,其目标在于强化国家能力,促进社会进步,应对内忧外患的复杂局面。这一时期的改革措施,尽管面临诸多困难与挑战,却为后续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一定基础。从清初民间价值观的渐变,到民国时期国家层面的制度变革,可以看到中国社会在不同历史阶段寻求发展与自新的持续努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