农历九月初九,是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。在这一天,各地有许多习俗流传至今,而登高活动尤为普遍,成为这个节日的重要标志。 古人视重阳为象征吉祥与长寿的日子。数字“九”在个位数中最大,被先民赋予特殊意义,视作代表长久与圆满的“至数”,同时也属“阳数”。因此农历九月得名“阳月”,初九则为“阳日”。当月份与日期皆逢九,两阳相重,故得“重阳”之名。九九相逢,在古人观念中既是吉祥之兆,也因阳气过盛而隐含需加避忌的意味,于是逐渐形成了登高趋吉的习俗。 关于重阳登高习俗的起源,民间流传着几种说法。其中较广为接受的一则传说记载,东汉时期有位名叫费长房的道士,精于道术。他预见到徒弟桓景家中将于九月九日遭遇灾厄,便嘱咐其携家人登山避难,并嘱佩戴茱萸、饮菊花酒。桓景依言而行,傍晚归家时发现牲畜皆已暴毙,而家人因外出登高得以平安。此事传开后,百姓纷纷效仿,渐成风俗。 另有观点认为,重阳登高与传统农耕文化密切相关。九月正值秋收结束,农事稍闲,此时登高远眺既可舒展身心,又能借高处迎接寒冬,蕴含顺应天时的生活智慧。加上秋高气爽,山川明净,正是登高赏景的最佳时节。 无论源于何种传说,登高活动都承载了人们追求健康长寿、祈福避祸的美好愿望。随着时代发展,重阳节又被赋予敬老尊贤的新内涵,但登高这一古老习俗依然延续,成为连接古今的文化纽带。在这天,人们登临高处,既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,也寄托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。